我曾經覺得自己超會養小孩。
當時非常年輕,在幾乎沒有任何家人後盾,沒有朋友可以討論和請教的情況下,一邊摸索一邊帶孩子。除了剛出生時,好傻好天真的相信「沒有奶不夠的媽媽」,差點把親生兒子餓死,(說到餵母奶,本人也有一拖拉庫的心得,下次再聊。)之後就游刃有餘,傳說中的天份型阿母來著,不多生幾打根本是暴殄天物。
尼歐四週大的時候睡過夜。一歲半之前沒生過病(第一次生病是在托兒所被傳染)。如果不是肚子餓或想睡覺絕不哭鬧,從沒有只是需要討抱抱的咿咿唉唉。完全不挑食。不怕生,誰抱都笑嘻嘻。不需要陪睡哄睡,時間到了放進嬰兒床自己摸摸玩玩就睡著。不論在家或出門吃飯都乖乖坐在嬰兒車或嬰兒椅,抱著吃飯或追著餵飯這種事情從不曾發生。不黏娘,我的嬰兒背巾只用過一次,他到哪裡都是靜靜的待在推車裡。
現在的尼歐,功課不用操心,彈琴不用人催,考試自己準備,早上會幫自己和妹妹張羅早餐,爸爸出差時會幫媽媽洗碗,升一年級的暑假開始讀哈利波特,那年年底七集全部閱畢。他最讓老娘生氣的事情,是邊吃飯邊看書。
我很想胸有成竹的告訴大家如何第一次當媽媽就上手,也很想自我感覺良好的教各位如何養出來報恩的孩子。
如果尼歐在一歲半之後沒有大失控。
至少有兩年,我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那段時間帶著小孩不論去哪裡都覺得戰戰兢兢。我的人生再也無法自己控制,因為有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會摧毀我的驕傲、我的從容、我的理智。尼歐只要一哭鬧,我就覺得所有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在盯著我,每個不相干的路人都有資格在與我的孩子接觸三分鐘之內,評斷我作為母親,甚至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我在現實生活中不斷改寫「羞愧」的定義,在網路上又三天兩頭看到所謂媽媽勝利組的育兒文,每一個陌生人的眼神和每一篇教養文的內容,都像在鄙視我這個教子無方的魯蛇媽媽。
我終於徹底覺悟,試著不去管別人怎麼看怎麼說,停止用批判的眼光對待自己和他人。
成長過程中,我們都太習慣依賴「榜樣」。學生時期,選模範生,彷彿真的有一種模範學生的樣貌可以去仿效。申請學校時寫自傳,跟學長姊或Google大神借範本。我們專心閱讀成功人士的專訪,試著為自己複製相同的路徑。有一天我們成了母親,走向一個全然未知的領域,想當然需要一個教養小孩的範本,才不至於手足無措。
很遺憾, 孩子出生時並未隨身附贈使用手冊,養育孩子也沒有任何公式可以套用,教養永遠不會是一加一等於二那樣的必然。適合他人的,不一定適合你,所謂的專家言之鑿鑿,你就算如法泡製也未必得到相同的結果。星座文還會把人分成十二種類型,大部份的育兒文則完全沒有考慮到每個家庭的背景、父母親的個性、和孩子的差異,讓所有的爸爸媽媽誤以為這世界上有一種完美的育兒法可以教出完美的孩子。
別管什麼百歲醫師還是親密育兒了,你聽過「直覺育兒法」嗎?對,老娘剛剛發明的。最好的教養不是相信孩子的能力,而是相信自己身為父母的能力。養兒育女的方式,無所謂對錯(除了比較極端的例子之外),沒有任何人需要被指導如何「正確」養育自己的小孩。我矛盾的夾在體罰世代和獎杯世代之間,又在東方的挫折教育中成長,在西方的鼓勵教育裡養孩子,但我相信自己可以摸索出一條獨一無二的為母之路。專家的長篇大論和教養文再多的沙盤推演,還不如回到最原始的地方,關起門在家裡靠著親子之間的互動,「客製化」育兒。
養小孩不是打魂斗羅,沒有捷徑,沒有祕笈,也沒有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我不是專家,但我用直覺和經驗(還有過量的咖啡因)破了很多關,以後還有更多的關要闖。母親之路尚未成功,事實上,這條路也不會有成功的一天。但每次的失敗都值得珍惜,每個和孩子相處的挫折和碰撞,都會成為我的養分,讓我在當媽媽的路上能夠更自在的面對下一個未知的困境。
做父母不容易,而教養從來就沒有誰比較高明,我們都需要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
我現在就在出門戰戰兢兢怕被人瞪的時期, 而且有時候孩子失控, 沒搞懂的老公還會念說怎麼這樣, 讓我兩面不是人...
ReplyDelete